光伏行业红极一时的“S”公司
Solar行业,自然有很多“S”打头的公司。只是如果你不是行业的老人,可能你并不知道其中一些“S”公司。
二十年光伏史,这些“S”公司曾经红极一时。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CREIA)与绿色和平、欧洲光伏产业协会、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发布的《2007中国光伏发展报告》显示,2006年全球250万千瓦的太阳电池产量中,中国太阳电池产量占到近37万千瓦,海外厂商产量占据85%。
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曾经的那些光伏巨头。
1. Schott Solar – 肖特太阳能
有点光伏从业历史的人都会怀念肖特太阳能,简直是是光伏人最早的光伏启蒙老师,早期入行时很多光伏知识都来自于肖特太阳能的科普网站。
德国肖特集团成立于1884年,专业从事特种玻璃的研发与制造。也正因为其在玻璃领域的成就,SCHOTT在能源生产和环境保护方面成为最早的太阳能研究企业之一。 SCHOTT Solar拥有50多年的太阳能技术开发经验,提供应用于槽型抛物面太阳能热发电厂的集热器和太阳能光伏发电产品及特殊解决方案。
1958年,Schott Solar为空间太阳能开发了光伏电池片;
1980年,Schott Solar采用MBB技术生产薄膜太阳能;
2007年,与Wacker合资生产硅片,2009年瓦克退出;
2008年,Schott Solar在西班牙和美国建立新工厂;
2013年,Schott Solar光伏组件制造全部停产。
由于Schott Solar在晶硅和薄膜路线之争中选择了两条腿走路,而在晶硅路线的扩产中又选择了美国,在中国Schott Solar选择了海润、海润等作为其组件代工厂(2012年一度占海润营业收入的19.1%),2013年当肖特宣布停产晶硅组件时海润股票一度跌停。
目前Schott Solar作为光伏品牌依然存在,但都是外购光伏组件,从事光伏电站的开发和以前销售的产品后期维保服务。
2. Solyndra
当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上任时他视察了Solyndra,为清洁能源站台支持时,那曾经光鲜的照片,没过多久就模糊了。
Solyndra成立于2005年,成立时的理念非常简单,当年太阳能的应用被两个关键成本限制,一是硅料的价格,组件发电的核心,另一个是安装费用。硅料价格从2001年左右的约30美元/公斤启动,到2008年9月涨到了500美元/公斤。
2010 年Solyndra被麻省理工学院的技术评论评为全球“50家最具创新力的公司”之一,并被列入华尔街日报的“下一件大事:风险投资公司 50 强”。从 2009 年到 2010 年,Solyndra 报告称其销售额从 1亿美元增长 40%到 1.4 亿美元。
在被风险资本和美国政府仔细审查后,Solyndra 获得了 10 亿美元的私人资本投资和5.27亿美元的政府保证低息贷款。
2011年8月31日,背后有政府撑腰的Solyndra突然宣布破产,以至于包括FirstSolar、ETFGuggenheimSolar,价格跌掉了34%和其它几只中国太阳能光伏概念股如晶科、天合,股价都大幅下跌甚至腰斩。美国能源部部长DR. STEVEN CHU不得不为此做出陈述,并将破产原因归结于“初创公司的市场风险、欧洲光伏补贴下滑、中国组件厂商的政府补贴和低价竞争”。
其实Solyndra破产最主要的原因是一直坚持薄膜光伏,但彼时多晶硅价格已经从2008年9月的高点下滑,2009年3月便不足100美元,2009年8月便不足50美元。涨到500美元用了5年多,跌到50美元用了不到一年,多晶硅价格的突然下降让晶硅光伏组件的价格也猛降,Solyndra根本无法卖出其薄膜组件。
2006年底Solyndra开始申请投资者投资和美国政府贷款支持,到2009年1月奥巴马上台,此时多晶硅价格已经见顶回落;到2009年8月国会最终批准,9月Solyndra拿到贷款时,薄膜光伏的成本已经无法与硅料50美元/公斤的晶硅光伏成本相抗衡。
从2009年拿到贷款到2011年宣布破产,整整两年Solyndra还在做薄膜光伏降本扩产的美梦,顽固地对抗晶硅,甚至在破产前两个月,Solyndra首席执行官BrianHarrison在7月给国会代表的一封信中再三确认,Solyndra的财务状况良好,但是破产申请文件显示那时该公司已经处于挣扎的边缘。
可能就是因为过于和“政治”绑定在一起,既顽固不化,又虚头巴脑的Solyndra没有能像FirstSolar那样挨到中美光伏双反,倒塌在“美国薄膜狂欢”的前夜。
3. SolarWorld
第三家注明的“S”公司当属SolarWorld,中美光伏双反的始作俑者。
美国作为当年全球多晶硅的最大、最强生产国,把硅料价格从30美元炒到了500美元/kg,自家企业的晶硅到底是什么成本,美国光伏行业竟然不知道这是一时的虚高?难以置信,美国光伏行业竟然会被自己家的硅料价格蒙住双眼,竟然会认为薄膜光伏能支撑未来降本。
而美国的晶硅光伏制造商本可以拿着本土供应的硅料优惠价格,还没有从美国到中国再到美国的物流成本,却硬生生做不过中国组件厂商的成本。
SolarWorld,本是一家德国公司,当年可能是因为看中美国的硅料产能而在美国建起了电池和组件产能,再供应美国和欧洲两大市场。但显然,Solarworld被美国Hemlock和自己家德国Wacker疯涨的硅料给坑大了,硅料涨价时竞争不过当时的薄膜光伏,硅料跌价时竞争不过中国的竞争对手。
在公众号《全球光伏》调查到的另一个信息中了解到,SolarWorld当年的管理制者最近告诉媒体,当初之所以无法和中国厂商竞争,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美国晶硅组件制造商在硅料涨价时抢占先机,和硅料供应商签订了锁量锁价的硅料长期供应合同。而中国组件厂商大多后知后觉,也后成立,2008年8月之后硅料价格开始下降,大多数新成立的或此前没有签成硅料长单的公司反而占尽优势。
然而,像SolarWorld这样的企业,不仅不去找坑了自己的Hemlock和Wacker,不反思为何不顾硅料的真正成本而签高价长单,反而怪罪中国晶硅组件价格太低。而最近,SolarWorld当年的管理制者竟然对媒体称,当年中国组件厂的硅料就是从“新疆强迫劳动Forced Labor”来的。
于是,一家德国企业,在美国率先提起了对华光伏双反。2012年、2013年和2014年,SolarWorld三次针对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的“双反”控诉。
然而,2017年5月,SolarWorld这家德国光伏制造巨头还是因资不抵债和官司缠身倒下了。不过即便倒下,SolarWorld也在2017年发起了美国光伏201关税调查,2018年参与了201关税保障中的双面组件排除终止调查。
4. Suniva
Suniva,同样是一家绕不开的“S”公司,尽管没有SolarWorld有名,但作为帮凶,前后参与了美国对华光伏双反、率先发起201光伏关税保障申请,并在此后的201关税双面组件豁免排除和最近的201关税延期申请中充当主要角色。
然而,你可能想象不到的是,Suniva其实是一家中资控股的美国公司。
2007 年Suniva在佐治亚理工学院成立,已在密歇根州和乔治亚州设立了两个制造基地,产能大约400MW,在 2010 年至 2016 年期间还获得了 880 万美元的联邦拨款,以及来自密歇根州政府和社区的数百万美元奖励。
Suniva同样是中美光伏贸易中的失败者,因此积极发起了光伏双反调查。2015年8月,艰难的Suniva得到了中国顺风清洁能源的投资,当时已经收购了无锡尚德的顺风清洁能源投资5,776 万美元收购了Suniva 的多数股权 (63.13%)
但Suniva并没有改善经营困境。2017年Suniva联手SolarWorld发起了针对中国光伏的201关税保障调查,却被美国太阳能行业协会打脸称“这两家公司没有受到外部竞争的影响,只是无法在不断变化的美国太阳能市场上取得成功。具体而言,SEIA指出,两家公司都没有生产72电池光伏组件- 这是一种在美国光伏电站项目中占主导地位的产品。”
2017年4月,Suniva提交了破产保护,与此同时,Suniva表示可能会寻求政府的帮助,以打击中国制造商在美国非法倾销廉价太阳能电池板的指控。
2018年6月,在SQN资本管理公司的干预下,这家中国公司控股的公司从破产程序中解脱,显然SQN是期待在201关税保障下Suniva能够得到增长。
但事实上,Suniva需要面对的不仅是中国同行的竞争,还要跟美国本土的其他晶硅组件制造商竞争,更要和美国本土的薄膜组件制造商(First Solar)竞争。在Suniva所挑起的贸易战保护下,First Solar在美国几乎一家独大,产能甚至相当或超过所有美国晶硅组件商的总和。
Suniva等发起的光伏关税保障不仅没有拯救自己,还搭上了数十家其它光伏企业的破产和美国光伏装机成本全球最高。
如今Suniva已经转型为一家户用光伏安装开发商,但Suniva和中国光伏产业的较量依然在继续,这一点不知道作为股东顺风清洁能源是怎么想。
5. Solon
Solon也曾是全球顶尖的太阳能组件制造商。1997年Solon创立于柏林,借着欧洲光伏发展的春风,2006年3月SolonTecDAX成功上市,到2008年,Solar已经拥有450兆瓦光伏电池和组件产能,176兆瓦电站,超过943名员工,是德国最大的组件制造商之一。
要知道2008年全中国才2GW产能,全球才6.85GW电池产能,Solon在2008年有815.1万欧元的收入和3090万欧元净利润。
然而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到来,欧洲放慢了清洁能源投资的步伐,加上中国组件上的产能竞争,Solon的下坡路也无法避免。2012年Solon终于无法坚持,申请破产,成为德国首家申请破产的太阳能上市企业。
客观地说,Solon在光伏方面的技术是不错的,其组件转换率比中国企业的要高出2到3个百分点,当时国内相当部分企业在多晶硅纯度上做不到7个“9”,而德国等发达国家企业大都能达到9到10个9的纯度。
所以Solon破产的背后,是整个德国和欧洲经济危机、补贴下降以及全球光伏业“竞争”的显示。随后,Solon便被阿拉伯-印度集团MircosolInternationalLLFZE收购,不就,一家大型光伏组件工厂于阿联酋长成立,采用的是德国技术,但Solon在德国柏林组件工厂仍继续运营,直到2014年5月,Solon正式宣布关闭德国工厂,转为商业公司。
如今Solon已经转型为一家户用及工商业分布式、地面电站光伏开发商,Solon组件将由Fujairah工厂制造。
6. Suntech
“S”系列,自然绕不开“Suntech”- 无锡尚德。
2001 年,无锡尚德在施振荣博士的努力下成立,是中国首家通过与海外市场充分接轨的光伏企业。2004年尚德被PHOTONInternational评为全球前十大太阳电池制造商,2005年底挺进世界光伏企业前五强,成为全球四大太阳电池生产基地之一。
2005年12 月尚德首次公开上市,成为第一个在纽约股票交易市场成功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2011年9月,Suntech十周年之际,第四期项目600MW工厂也同期竣工,无锡尚德从最初的10MW产能发展到近2400MW产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产品制造企业,全球最大太阳能组件制造商,十年组件出货量已累计达到5GW,被称为光伏行业“南帝”。
然而2011年同样也成为了尚德历史的最巅峰时刻。由于美国双反、硅料价格猛降等因素,Suntech面临着订单不足和巨额的硅料长单违约赔偿。以“海归、外资、洋品牌”等为定位的Suntech,排场上是专机接送的“南帝”,用工上是双休(至今仍有光伏企业是单休)、长单合同上是赔偿巨额违约金、原材料供应上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各种内部关联企业利益输送,连2012年10月,无锡市政府就要求进驻企业查账,都遭管理层拒绝。
判断失误、管理不善、成本高企、利益输送……各种问题最终导致地方政府和投资人失望,最终在2013年3月被法院裁定破产重组。
2013年底,顺风光电30亿元收购无锡Suntech,此后的Suntech一路至今,波澜不兴,从龙头到第二梯队,从南帝到“益家”,此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7. Saiwei – 赛维
之所以把赛维写成Saiwei,一方面确实是“S”打头的拼音,另一方面真的是不知道“LDK”到底是个什么鬼。
网友说,“L”大概是Light的意思,Saiwei的LOGO上也有这个表达,但是D、K真的不知道如何解释。
2005年7月,彭小峰创立江西Saiwei太阳能公司。Saiwei的出场就代表了作为商人的彭小峰所特有的嗅觉,建厂瞄准的就是正在不断涨价的硅料,在得到政府24小时供电和2亿元支持承诺后,Saiwei落户新余产业园,开始了拥硅为王之路。
第二年,Saiwei100MW硅片产能便神速投产,当年就成为了亚洲最大的多晶硅片生产商。
有了造富的实体,2007年彭小峰便带领Saiwei赴美上市,成为当时中国企业在美国完成的最大规模IPO,也让当时年仅32岁的彭小峰成为国内各种富豪榜上最年轻的富豪,同时也成为当时国内新能源领域的首富以及江西省首富。
圈完钱再投资,彭小峰也必须走这个套路,但接下来时间就不是彭小峰能够想象和控制的。涨价如爬山,跌价如坠崖,随着Saiwei扩产产能的释放,硅料的价格也就从2008年9月的历史巅峰500美元开始坠崖,仅一年便到了50美元。
但此时,彭小峰手里有钱,还不怕。2008年初,一家名叫“百世德”的组件厂在南昌成立,尽管是彭小峰的亲戚所注册成立,但所有人都认为这就是Saiwei LDK的下游组件厂。
这时候,你或许想说,“LDK”是不是Living(起居)、Dining(吃饭)、Kitchen(厨房)的缩写?很多上市公司都玩财富转移的游戏。
靠融资的钱坚持了四年,彭小峰其实还是挺敬业的,但2011年起,欧债危机、美国双反、欧州双反….. 全球光伏业迎来漫长的寒冬,Saiwei也深陷其中,但四面楚歌的彭小峰依然选择了逆势扩张。
2012年,SaiweiLDK深陷“供应商堵厂门”、“公司大裁员”等风波中,融资的钱烧完,现金流出现枯竭,这一年,彭小峰卸任了赛维CEO的职位。
2015年Saiwei从美国退市,11月江西省新余市中院宣布,Saiwei集团旗下光伏硅、多晶硅、高科技、高科技(新余)四家公司实施破产重整。
2017年底,赣商科技集团子公司禾禾能源科技以17.95亿元收购Saiwei,“神秘人物”甘胜泉成为新赛维的掌舵人。
2020年8月5日新余中院裁定终止江西Saiwei LDK光伏硅科技有限公司重整计划的执行,并宣告其破产。除Saiwei光伏硅外,2018年1月,新余中院批准了另外两家赛维企业江西Saiwei 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Saiwei LDK太阳能高科技(新余)有限公司重整计划。另一家江西Saiwei LDK太阳能多晶硅有限公司因严重资不抵债被法院裁定破产。
两年后2020年,江西Saiwei背后股权架构生变,赛维董事长甘胜泉不再持有禾禾能源股份。
你还知道那些“S”开头的光伏龙头企业?
《全球光伏》原创No.1893,转载请联系授权
相关阅读☞☞IHS 2020全球逆变器排行榜TOP10
☞☞2020公募基金重仓光伏企业排行榜
今日科普:☞☞异质结是目前结构最简单、制程工艺最少,良率最易控制,未来降本潜力最大的电池技术。
Solar行业,自然有很多“S”打头的公司。只是如果你不是行业的老人,可能你并不知道其中一些“S”公司。
二十年光伏史,这些“S”公司曾经红极一时。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CREIA)与绿色和平、欧洲光伏产业协会、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发布的《2007中国光伏发展报告》显示,2006年全球250万千瓦的太阳电池产量中,中国太阳电池产量占到近37万千瓦,海外厂商产量占据85%。
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曾经的那些光伏巨头。
1. Schott Solar – 肖特太阳能
有点光伏从业历史的人都会怀念肖特太阳能,简直是是光伏人最早的光伏启蒙老师,早期入行时很多光伏知识都来自于肖特太阳能的科普网站。
德国肖特集团成立于1884年,专业从事特种玻璃的研发与制造。也正因为其在玻璃领域的成就,SCHOTT在能源生产和环境保护方面成为最早的太阳能研究企业之一。 SCHOTT Solar拥有50多年的太阳能技术开发经验,提供应用于槽型抛物面太阳能热发电厂的集热器和太阳能光伏发电产品及特殊解决方案。
1958年,Schott Solar为空间太阳能开发了光伏电池片;
1980年,Schott Solar采用MBB技术生产薄膜太阳能;
2007年,与Wacker合资生产硅片,2009年瓦克退出;
2008年,Schott Solar在西班牙和美国建立新工厂;
2013年,Schott Solar光伏组件制造全部停产。
由于Schott Solar在晶硅和薄膜路线之争中选择了两条腿走路,而在晶硅路线的扩产中又选择了美国,在中国Schott Solar选择了海润、海润等作为其组件代工厂(2012年一度占海润营业收入的19.1%),2013年当肖特宣布停产晶硅组件时海润股票一度跌停。
目前Schott Solar作为光伏品牌依然存在,但都是外购光伏组件,从事光伏电站的开发和以前销售的产品后期维保服务。
2. Solyndra
当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上任时他视察了Solyndra,为清洁能源站台支持时,那曾经光鲜的照片,没过多久就模糊了。
Solyndra成立于2005年,成立时的理念非常简单,当年太阳能的应用被两个关键成本限制,一是硅料的价格,组件发电的核心,另一个是安装费用。硅料价格从2001年左右的约30美元/公斤启动,到2008年9月涨到了500美元/公斤。
2010 年Solyndra被麻省理工学院的技术评论评为全球“50家最具创新力的公司”之一,并被列入华尔街日报的“下一件大事:风险投资公司 50 强”。从 2009 年到 2010 年,Solyndra 报告称其销售额从 1亿美元增长 40%到 1.4 亿美元。
在被风险资本和美国政府仔细审查后,Solyndra 获得了 10 亿美元的私人资本投资和5.27亿美元的政府保证低息贷款。
2011年8月31日,背后有政府撑腰的Solyndra突然宣布破产,以至于包括FirstSolar、ETFGuggenheimSolar,价格跌掉了34%和其它几只中国太阳能光伏概念股如晶科、天合,股价都大幅下跌甚至腰斩。美国能源部部长DR. STEVEN CHU不得不为此做出陈述,并将破产原因归结于“初创公司的市场风险、欧洲光伏补贴下滑、中国组件厂商的政府补贴和低价竞争”。
其实Solyndra破产最主要的原因是一直坚持薄膜光伏,但彼时多晶硅价格已经从2008年9月的高点下滑,2009年3月便不足100美元,2009年8月便不足50美元。涨到500美元用了5年多,跌到50美元用了不到一年,多晶硅价格的突然下降让晶硅光伏组件的价格也猛降,Solyndra根本无法卖出其薄膜组件。
2006年底Solyndra开始申请投资者投资和美国政府贷款支持,到2009年1月奥巴马上台,此时多晶硅价格已经见顶回落;到2009年8月国会最终批准,9月Solyndra拿到贷款时,薄膜光伏的成本已经无法与硅料50美元/公斤的晶硅光伏成本相抗衡。
从2009年拿到贷款到2011年宣布破产,整整两年Solyndra还在做薄膜光伏降本扩产的美梦,顽固地对抗晶硅,甚至在破产前两个月,Solyndra首席执行官BrianHarrison在7月给国会代表的一封信中再三确认,Solyndra的财务状况良好,但是破产申请文件显示那时该公司已经处于挣扎的边缘。
可能就是因为过于和“政治”绑定在一起,既顽固不化,又虚头巴脑的Solyndra没有能像FirstSolar那样挨到中美光伏双反,倒塌在“美国薄膜狂欢”的前夜。
3. SolarWorld
第三家注明的“S”公司当属SolarWorld,中美光伏双反的始作俑者。
美国作为当年全球多晶硅的最大、最强生产国,把硅料价格从30美元炒到了500美元/kg,自家企业的晶硅到底是什么成本,美国光伏行业竟然不知道这是一时的虚高?难以置信,美国光伏行业竟然会被自己家的硅料价格蒙住双眼,竟然会认为薄膜光伏能支撑未来降本。
而美国的晶硅光伏制造商本可以拿着本土供应的硅料优惠价格,还没有从美国到中国再到美国的物流成本,却硬生生做不过中国组件厂商的成本。
SolarWorld,本是一家德国公司,当年可能是因为看中美国的硅料产能而在美国建起了电池和组件产能,再供应美国和欧洲两大市场。但显然,Solarworld被美国Hemlock和自己家德国Wacker疯涨的硅料给坑大了,硅料涨价时竞争不过当时的薄膜光伏,硅料跌价时竞争不过中国的竞争对手。
在公众号《全球光伏》调查到的另一个信息中了解到,SolarWorld当年的管理制者最近告诉媒体,当初之所以无法和中国厂商竞争,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美国晶硅组件制造商在硅料涨价时抢占先机,和硅料供应商签订了锁量锁价的硅料长期供应合同。而中国组件厂商大多后知后觉,也后成立,2008年8月之后硅料价格开始下降,大多数新成立的或此前没有签成硅料长单的公司反而占尽优势。
然而,像SolarWorld这样的企业,不仅不去找坑了自己的Hemlock和Wacker,不反思为何不顾硅料的真正成本而签高价长单,反而怪罪中国晶硅组件价格太低。而最近,SolarWorld当年的管理制者竟然对媒体称,当年中国组件厂的硅料就是从“新疆强迫劳动Forced Labor”来的。
于是,一家德国企业,在美国率先提起了对华光伏双反。2012年、2013年和2014年,SolarWorld三次针对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的“双反”控诉。
然而,2017年5月,SolarWorld这家德国光伏制造巨头还是因资不抵债和官司缠身倒下了。不过即便倒下,SolarWorld也在2017年发起了美国光伏201关税调查,2018年参与了201关税保障中的双面组件排除终止调查。
4. Suniva
Suniva,同样是一家绕不开的“S”公司,尽管没有SolarWorld有名,但作为帮凶,前后参与了美国对华光伏双反、率先发起201光伏关税保障申请,并在此后的201关税双面组件豁免排除和最近的201关税延期申请中充当主要角色。
然而,你可能想象不到的是,Suniva其实是一家中资控股的美国公司。
2007 年Suniva在佐治亚理工学院成立,已在密歇根州和乔治亚州设立了两个制造基地,产能大约400MW,在 2010 年至 2016 年期间还获得了 880 万美元的联邦拨款,以及来自密歇根州政府和社区的数百万美元奖励。
Suniva同样是中美光伏贸易中的失败者,因此积极发起了光伏双反调查。2015年8月,艰难的Suniva得到了中国顺风清洁能源的投资,当时已经收购了无锡尚德的顺风清洁能源投资5,776 万美元收购了Suniva 的多数股权 (63.13%)
但Suniva并没有改善经营困境。2017年Suniva联手SolarWorld发起了针对中国光伏的201关税保障调查,却被美国太阳能行业协会打脸称“这两家公司没有受到外部竞争的影响,只是无法在不断变化的美国太阳能市场上取得成功。具体而言,SEIA指出,两家公司都没有生产72电池光伏组件- 这是一种在美国光伏电站项目中占主导地位的产品。”
2017年4月,Suniva提交了破产保护,与此同时,Suniva表示可能会寻求政府的帮助,以打击中国制造商在美国非法倾销廉价太阳能电池板的指控。
2018年6月,在SQN资本管理公司的干预下,这家中国公司控股的公司从破产程序中解脱,显然SQN是期待在201关税保障下Suniva能够得到增长。
但事实上,Suniva需要面对的不仅是中国同行的竞争,还要跟美国本土的其他晶硅组件制造商竞争,更要和美国本土的薄膜组件制造商(First Solar)竞争。在Suniva所挑起的贸易战保护下,First Solar在美国几乎一家独大,产能甚至相当或超过所有美国晶硅组件商的总和。
Suniva等发起的光伏关税保障不仅没有拯救自己,还搭上了数十家其它光伏企业的破产和美国光伏装机成本全球最高。
如今Suniva已经转型为一家户用光伏安装开发商,但Suniva和中国光伏产业的较量依然在继续,这一点不知道作为股东顺风清洁能源是怎么想。
5. Solon
Solon也曾是全球顶尖的太阳能组件制造商。1997年Solon创立于柏林,借着欧洲光伏发展的春风,2006年3月SolonTecDAX成功上市,到2008年,Solar已经拥有450兆瓦光伏电池和组件产能,176兆瓦电站,超过943名员工,是德国最大的组件制造商之一。
要知道2008年全中国才2GW产能,全球才6.85GW电池产能,Solon在2008年有815.1万欧元的收入和3090万欧元净利润。
然而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到来,欧洲放慢了清洁能源投资的步伐,加上中国组件上的产能竞争,Solon的下坡路也无法避免。2012年Solon终于无法坚持,申请破产,成为德国首家申请破产的太阳能上市企业。
客观地说,Solon在光伏方面的技术是不错的,其组件转换率比中国企业的要高出2到3个百分点,当时国内相当部分企业在多晶硅纯度上做不到7个“9”,而德国等发达国家企业大都能达到9到10个9的纯度。
所以Solon破产的背后,是整个德国和欧洲经济危机、补贴下降以及全球光伏业“竞争”的显示。随后,Solon便被阿拉伯-印度集团MircosolInternationalLLFZE收购,不就,一家大型光伏组件工厂于阿联酋长成立,采用的是德国技术,但Solon在德国柏林组件工厂仍继续运营,直到2014年5月,Solon正式宣布关闭德国工厂,转为商业公司。
如今Solon已经转型为一家户用及工商业分布式、地面电站光伏开发商,Solon组件将由Fujairah工厂制造。
6. Suntech
“S”系列,自然绕不开“Suntech”- 无锡尚德。
2001 年,无锡尚德在施振荣博士的努力下成立,是中国首家通过与海外市场充分接轨的光伏企业。2004年尚德被PHOTONInternational评为全球前十大太阳电池制造商,2005年底挺进世界光伏企业前五强,成为全球四大太阳电池生产基地之一。
2005年12 月尚德首次公开上市,成为第一个在纽约股票交易市场成功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2011年9月,Suntech十周年之际,第四期项目600MW工厂也同期竣工,无锡尚德从最初的10MW产能发展到近2400MW产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产品制造企业,全球最大太阳能组件制造商,十年组件出货量已累计达到5GW,被称为光伏行业“南帝”。
然而2011年同样也成为了尚德历史的最巅峰时刻。由于美国双反、硅料价格猛降等因素,Suntech面临着订单不足和巨额的硅料长单违约赔偿。以“海归、外资、洋品牌”等为定位的Suntech,排场上是专机接送的“南帝”,用工上是双休(至今仍有光伏企业是单休)、长单合同上是赔偿巨额违约金、原材料供应上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各种内部关联企业利益输送,连2012年10月,无锡市政府就要求进驻企业查账,都遭管理层拒绝。
判断失误、管理不善、成本高企、利益输送……各种问题最终导致地方政府和投资人失望,最终在2013年3月被法院裁定破产重组。
2013年底,顺风光电30亿元收购无锡Suntech,此后的Suntech一路至今,波澜不兴,从龙头到第二梯队,从南帝到“益家”,此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7. Saiwei – 赛维
之所以把赛维写成Saiwei,一方面确实是“S”打头的拼音,另一方面真的是不知道“LDK”到底是个什么鬼。
网友说,“L”大概是Light的意思,Saiwei的LOGO上也有这个表达,但是D、K真的不知道如何解释。
2005年7月,彭小峰创立江西Saiwei太阳能公司。Saiwei的出场就代表了作为商人的彭小峰所特有的嗅觉,建厂瞄准的就是正在不断涨价的硅料,在得到政府24小时供电和2亿元支持承诺后,Saiwei落户新余产业园,开始了拥硅为王之路。
第二年,Saiwei100MW硅片产能便神速投产,当年就成为了亚洲最大的多晶硅片生产商。
有了造富的实体,2007年彭小峰便带领Saiwei赴美上市,成为当时中国企业在美国完成的最大规模IPO,也让当时年仅32岁的彭小峰成为国内各种富豪榜上最年轻的富豪,同时也成为当时国内新能源领域的首富以及江西省首富。
圈完钱再投资,彭小峰也必须走这个套路,但接下来时间就不是彭小峰能够想象和控制的。涨价如爬山,跌价如坠崖,随着Saiwei扩产产能的释放,硅料的价格也就从2008年9月的历史巅峰500美元开始坠崖,仅一年便到了50美元。
但此时,彭小峰手里有钱,还不怕。2008年初,一家名叫“百世德”的组件厂在南昌成立,尽管是彭小峰的亲戚所注册成立,但所有人都认为这就是Saiwei LDK的下游组件厂。
这时候,你或许想说,“LDK”是不是Living(起居)、Dining(吃饭)、Kitchen(厨房)的缩写?很多上市公司都玩财富转移的游戏。
靠融资的钱坚持了四年,彭小峰其实还是挺敬业的,但2011年起,欧债危机、美国双反、欧州双反….. 全球光伏业迎来漫长的寒冬,Saiwei也深陷其中,但四面楚歌的彭小峰依然选择了逆势扩张。
2012年,SaiweiLDK深陷“供应商堵厂门”、“公司大裁员”等风波中,融资的钱烧完,现金流出现枯竭,这一年,彭小峰卸任了赛维CEO的职位。
2015年Saiwei从美国退市,11月江西省新余市中院宣布,Saiwei集团旗下光伏硅、多晶硅、高科技、高科技(新余)四家公司实施破产重整。
2017年底,赣商科技集团子公司禾禾能源科技以17.95亿元收购Saiwei,“神秘人物”甘胜泉成为新赛维的掌舵人。
2020年8月5日新余中院裁定终止江西Saiwei LDK光伏硅科技有限公司重整计划的执行,并宣告其破产。除Saiwei光伏硅外,2018年1月,新余中院批准了另外两家赛维企业江西Saiwei 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Saiwei LDK太阳能高科技(新余)有限公司重整计划。另一家江西Saiwei LDK太阳能多晶硅有限公司因严重资不抵债被法院裁定破产。
两年后2020年,江西Saiwei背后股权架构生变,赛维董事长甘胜泉不再持有禾禾能源股份。
你还知道那些“S”开头的光伏龙头企业?
《全球光伏》原创No.1893,转载请联系授权
相关阅读☞☞IHS 2020全球逆变器排行榜TOP10
☞☞2020公募基金重仓光伏企业排行榜
今日科普:☞☞异质结是目前结构最简单、制程工艺最少,良率最易控制,未来降本潜力最大的电池技术。
Solar行业,自然有很多“S”打头的公司。只是如果你不是行业的老人,可能你并不知道其中一些“S”公司。
二十年光伏史,这些“S”公司曾经红极一时。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CREIA)与绿色和平、欧洲光伏产业协会、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发布的《2007中国光伏发展报告》显示,2006年全球250万千瓦的太阳电池产量中,中国太阳电池产量占到近37万千瓦,海外厂商产量占据85%。
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曾经的那些光伏巨头。
1. Schott Solar – 肖特太阳能
德国肖特集团成立于1884年,专业从事特种玻璃的研发与制造。也正因为其在玻璃领域的成就,SCHOTT在能源生产和环境保护方面成为最早的太阳能研究企业之一。 SCHOTT Solar拥有50多年的太阳能技术开发经验,提供应用于槽型抛物面太阳能热发电厂的集热器和太阳能光伏发电产品及特殊解决方案。
1958年,Schott Solar为空间太阳能开发了光伏电池片;
1980年,Schott Solar采用MBB技术生产薄膜太阳能;
2007年,与Wacker合资生产硅片,2009年瓦克退出;
2008年,Schott Solar在西班牙和美国建立新工厂;
2013年,Schott Solar光伏组件制造全部停产。
由于Schott Solar在晶硅和薄膜路线之争中选择了两条腿走路,而在晶硅路线的扩产中又选择了美国,在中国Schott Solar选择了海润、海润等作为其组件代工厂(2012年一度占海润营业收入的19.1%),2013年当肖特宣布停产晶硅组件时海润股票一度跌停。
目前Schott Solar作为光伏品牌依然存在,但都是外购光伏组件,从事光伏电站的开发和以前销售的产品后期维保服务。
2. Solyndra
当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上任时他视察了Solyndra,为清洁能源站台支持时,那曾经光鲜的照片,没过多久就模糊了。
Solyndra成立于2005年,成立时的理念非常简单,当年太阳能的应用被两个关键成本限制,一是硅料的价格,组件发电的核心,另一个是安装费用。硅料价格从2001年左右的约30美元/公斤启动,到2008年9月涨到了500美元/公斤。
2010 年Solyndra被麻省理工学院的技术评论评为全球“50家最具创新力的公司”之一,并被列入华尔街日报的“下一件大事:风险投资公司 50 强”。从 2009 年到 2010 年,Solyndra 报告称其销售额从 1亿美元增长 40%到 1.4 亿美元。
在被风险资本和美国政府仔细审查后,Solyndra 获得了 10 亿美元的私人资本投资和5.27亿美元的政府保证低息贷款。
2011年8月31日,背后有政府撑腰的Solyndra突然宣布破产,以至于包括FirstSolar、ETFGuggenheimSolar,价格跌掉了34%和其它几只中国太阳能光伏概念股如晶科、天合,股价都大幅下跌甚至腰斩。美国能源部部长DR. STEVEN CHU不得不为此做出陈述,并将破产原因归结于“初创公司的市场风险、欧洲光伏补贴下滑、中国组件厂商的政府补贴和低价竞争”。
其实Solyndra破产最主要的原因是一直坚持薄膜光伏,但彼时多晶硅价格已经从2008年9月的高点下滑,2009年3月便不足100美元,2009年8月便不足50美元。涨到500美元用了5年多,跌到50美元用了不到一年,多晶硅价格的突然下降让晶硅光伏组件的价格也猛降,Solyndra根本无法卖出其薄膜组件。
2006年底Solyndra开始申请投资者投资和美国政府贷款支持,到2009年1月奥巴马上台,此时多晶硅价格已经见顶回落;到2009年8月国会最终批准,9月Solyndra拿到贷款时,薄膜光伏的成本已经无法与硅料50美元/公斤的晶硅光伏成本相抗衡。
从2009年拿到贷款到2011年宣布破产,整整两年Solyndra还在做薄膜光伏降本扩产的美梦,顽固地对抗晶硅,甚至在破产前两个月,Solyndra首席执行官BrianHarrison在7月给国会代表的一封信中再三确认,Solyndra的财务状况良好,但是破产申请文件显示那时该公司已经处于挣扎的边缘。
可能就是因为过于和“政治”绑定在一起,既顽固不化,又虚头巴脑的Solyndra没有能像FirstSolar那样挨到中美光伏双反,倒塌在“美国薄膜狂欢”的前夜。
3. SolarWorld
第三家注明的“S”公司当属SolarWorld,中美光伏双反的始作俑者。
美国作为当年全球多晶硅的最大、最强生产国,把硅料价格从30美元炒到了500美元/kg,自家企业的晶硅到底是什么成本,美国光伏行业竟然不知道这是一时的虚高?难以置信,美国光伏行业竟然会被自己家的硅料价格蒙住双眼,竟然会认为薄膜光伏能支撑未来降本。
而美国的晶硅光伏制造商本可以拿着本土供应的硅料优惠价格,还没有从美国到中国再到美国的物流成本,却硬生生做不过中国组件厂商的成本。
SolarWorld,本是一家德国公司,当年可能是因为看中美国的硅料产能而在美国建起了电池和组件产能,再供应美国和欧洲两大市场。但显然,Solarworld被美国Hemlock和自己家德国Wacker疯涨的硅料给坑大了,硅料涨价时竞争不过当时的薄膜光伏,硅料跌价时竞争不过中国的竞争对手。
在公众号《全球光伏》调查到的另一个信息中了解到,SolarWorld当年的管理制者最近告诉媒体,当初之所以无法和中国厂商竞争,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美国晶硅组件制造商在硅料涨价时抢占先机,和硅料供应商签订了锁量锁价的硅料长期供应合同。而中国组件厂商大多后知后觉,也后成立,2008年8月之后硅料价格开始下降,大多数新成立的或此前没有签成硅料长单的公司反而占尽优势。
然而,像SolarWorld这样的企业,不仅不去找坑了自己的Hemlock和Wacker,不反思为何不顾硅料的真正成本而签高价长单,反而怪罪中国晶硅组件价格太低。而最近,SolarWorld当年的管理制者竟然对媒体称,当年中国组件厂的硅料就是从“新疆强迫劳动Forced Labor”来的。
于是,一家德国企业,在美国率先提起了对华光伏双反。2012年、2013年和2014年,SolarWorld三次针对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的“双反”控诉。
然而,2017年5月,SolarWorld这家德国光伏制造巨头还是因资不抵债和官司缠身倒下了。不过即便倒下,SolarWorld也在2017年发起了美国光伏201关税调查,2018年参与了201关税保障中的双面组件排除终止调查。
4. Suniva
然而,你可能想象不到的是,Suniva其实是一家中资控股的美国公司。
2007 年Suniva在佐治亚理工学院成立,已在密歇根州和乔治亚州设立了两个制造基地,产能大约400MW,在 2010 年至 2016 年期间还获得了 880 万美元的联邦拨款,以及来自密歇根州政府和社区的数百万美元奖励。
Suniva同样是中美光伏贸易中的失败者,因此积极发起了光伏双反调查。2015年8月,艰难的Suniva得到了中国顺风清洁能源的投资,当时已经收购了无锡尚德的顺风清洁能源投资5,776 万美元收购了Suniva 的多数股权 (63.13%)
但Suniva并没有改善经营困境。2017年Suniva联手SolarWorld发起了针对中国光伏的201关税保障调查,却被美国太阳能行业协会打脸称“这两家公司没有受到外部竞争的影响,只是无法在不断变化的美国太阳能市场上取得成功。具体而言,SEIA指出,两家公司都没有生产72电池光伏组件- 这是一种在美国光伏电站项目中占主导地位的产品。”
2017年4月,Suniva提交了破产保护,与此同时,Suniva表示可能会寻求政府的帮助,以打击中国制造商在美国非法倾销廉价太阳能电池板的指控。
2018年6月,在SQN资本管理公司的干预下,这家中国公司控股的公司从破产程序中解脱,显然SQN是期待在201关税保障下Suniva能够得到增长。
但事实上,Suniva需要面对的不仅是中国同行的竞争,还要跟美国本土的其他晶硅组件制造商竞争,更要和美国本土的薄膜组件制造商(First Solar)竞争。在Suniva所挑起的贸易战保护下,First Solar在美国几乎一家独大,产能甚至相当或超过所有美国晶硅组件商的总和。
Suniva等发起的光伏关税保障不仅没有拯救自己,还搭上了数十家其它光伏企业的破产和美国光伏装机成本全球最高。
如今Suniva已经转型为一家户用光伏安装开发商,但Suniva和中国光伏产业的较量依然在继续,这一点不知道作为股东顺风清洁能源是怎么想。
5. Solon
Solon也曾是全球顶尖的太阳能组件制造商。1997年Solon创立于柏林,借着欧洲光伏发展的春风,2006年3月SolonTecDAX成功上市,到2008年,Solar已经拥有450兆瓦光伏电池和组件产能,176兆瓦电站,超过943名员工,是德国最大的组件制造商之一。
要知道2008年全中国才2GW产能,全球才6.85GW电池产能,Solon在2008年有815.1万欧元的收入和3090万欧元净利润。
然而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到来,欧洲放慢了清洁能源投资的步伐,加上中国组件上的产能竞争,Solon的下坡路也无法避免。2012年Solon终于无法坚持,申请破产,成为德国首家申请破产的太阳能上市企业。
客观地说,Solon在光伏方面的技术是不错的,其组件转换率比中国企业的要高出2到3个百分点,当时国内相当部分企业在多晶硅纯度上做不到7个“9”,而德国等发达国家企业大都能达到9到10个9的纯度。
所以Solon破产的背后,是整个德国和欧洲经济危机、补贴下降以及全球光伏业“竞争”的显示。随后,Solon便被阿拉伯-印度集团MircosolInternationalLLFZE收购,不就,一家大型光伏组件工厂于阿联酋长成立,采用的是德国技术,但Solon在德国柏林组件工厂仍继续运营,直到2014年5月,Solon正式宣布关闭德国工厂,转为商业公司。
如今Solon已经转型为一家户用及工商业分布式、地面电站光伏开发商,Solon组件将由Fujairah工厂制造。
6. Suntech
“S”系列,自然绕不开“Suntech”- 无锡尚德。
2001 年,无锡尚德在施振荣博士的努力下成立,是中国首家通过与海外市场充分接轨的光伏企业。2004年尚德被PHOTONInternational评为全球前十大太阳电池制造商,2005年底挺进世界光伏企业前五强,成为全球四大太阳电池生产基地之一。
2005年12 月尚德首次公开上市,成为第一个在纽约股票交易市场成功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2011年9月,Suntech十周年之际,第四期项目600MW工厂也同期竣工,无锡尚德从最初的10MW产能发展到近2400MW产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产品制造企业,全球最大太阳能组件制造商,十年组件出货量已累计达到5GW,被称为光伏行业“南帝”。
然而2011年同样也成为了尚德历史的最巅峰时刻。由于美国双反、硅料价格猛降等因素,Suntech面临着订单不足和巨额的硅料长单违约赔偿。以“海归、外资、洋品牌”等为定位的Suntech,排场上是专机接送的“南帝”,用工上是双休(至今仍有光伏企业是单休)、长单合同上是赔偿巨额违约金、原材料供应上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各种内部关联企业利益输送,连2012年10月,无锡市政府就要求进驻企业查账,都遭管理层拒绝。
判断失误、管理不善、成本高企、利益输送……各种问题最终导致地方政府和投资人失望,最终在2013年3月被法院裁定破产重组。
2013年底,顺风光电30亿元收购无锡Suntech,此后的Suntech一路至今,波澜不兴,从龙头到第二梯队,从南帝到“益家”,此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7. Saiwei – 赛维
之所以把赛维写成Saiwei,一方面确实是“S”打头的拼音,另一方面真的是不知道“LDK”到底是个什么鬼。
网友说,“L”大概是Light的意思,Saiwei的LOGO上也有这个表达,但是D、K真的不知道如何解释。
2005年7月,彭小峰创立江西Saiwei太阳能公司。Saiwei的出场就代表了作为商人的彭小峰所特有的嗅觉,建厂瞄准的就是正在不断涨价的硅料,在得到政府24小时供电和2亿元支持承诺后,Saiwei落户新余产业园,开始了拥硅为王之路。
第二年,Saiwei100MW硅片产能便神速投产,当年就成为了亚洲最大的多晶硅片生产商。
有了造富的实体,2007年彭小峰便带领Saiwei赴美上市,成为当时中国企业在美国完成的最大规模IPO,也让当时年仅32岁的彭小峰成为国内各种富豪榜上最年轻的富豪,同时也成为当时国内新能源领域的首富以及江西省首富。
圈完钱再投资,彭小峰也必须走这个套路,但接下来时间就不是彭小峰能够想象和控制的。涨价如爬山,跌价如坠崖,随着Saiwei扩产产能的释放,硅料的价格也就从2008年9月的历史巅峰500美元开始坠崖,仅一年便到了50美元。
但此时,彭小峰手里有钱,还不怕。2008年初,一家名叫“百世德”的组件厂在南昌成立,尽管是彭小峰的亲戚所注册成立,但所有人都认为这就是Saiwei LDK的下游组件厂。
这时候,你或许想说,“LDK”是不是Living(起居)、Dining(吃饭)、Kitchen(厨房)的缩写?很多上市公司都玩财富转移的游戏。
靠融资的钱坚持了四年,彭小峰其实还是挺敬业的,但2011年起,欧债危机、美国双反、欧州双反….. 全球光伏业迎来漫长的寒冬,Saiwei也深陷其中,但四面楚歌的彭小峰依然选择了逆势扩张。
2012年,SaiweiLDK深陷“供应商堵厂门”、“公司大裁员”等风波中,融资的钱烧完,现金流出现枯竭,这一年,彭小峰卸任了赛维CEO的职位。
2015年Saiwei从美国退市,11月江西省新余市中院宣布,Saiwei集团旗下光伏硅、多晶硅、高科技、高科技(新余)四家公司实施破产重整。
2017年底,赣商科技集团子公司禾禾能源科技以17.95亿元收购Saiwei,“神秘人物”甘胜泉成为新赛维的掌舵人。
2020年8月5日新余中院裁定终止江西Saiwei LDK光伏硅科技有限公司重整计划的执行,并宣告其破产。除Saiwei光伏硅外,2018年1月,新余中院批准了另外两家赛维企业江西Saiwei 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Saiwei LDK太阳能高科技(新余)有限公司重整计划。另一家江西Saiwei LDK太阳能多晶硅有限公司因严重资不抵债被法院裁定破产。
两年后2020年,江西Saiwei背后股权架构生变,赛维董事长甘胜泉不再持有禾禾能源股份。
你还知道那些“S”开头的光伏龙头企业?
《全球光伏》原创No.1893,转载请联系授权
相关阅读☞☞IHS 2020全球逆变器排行榜TOP10☞☞2020公募基金重仓光伏企业排行榜
今日科普:☞☞异质结是目前结构最简单、制程工艺最少,良率最易控制,未来降本潜力最大的电池技术。
光伏在线,全球视野;
特约评论,专业解读。
公众号“全球光伏”专注技术专业分享和质量认证解读,关注全球光伏市场重要资讯,为您分析各国光伏政策和趋势,传递领先企业、领先产品、领先技术的最新动态。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原创或转载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公众号平台对文中观点不持态度。如内容有不实或者侵权,请留言与本站联系。
往期精彩内容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第六届异质结领跑量产与供应链配套协作国际论坛